本書主要說明王陽明的一生以及王陽明的心學理念,「心即理,致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總結。


作者王守仁,世稱 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統軍征戰


心即理,致良知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是王陽明在1508年被貶到龍場當官後,一夜驚醒的領悟。心就是一切的道理·天理·真理都在我心中,不需要向外求就可以領悟了。但其實早就有人提出這樣的學說了,也就是心學的創辦人陸九淵,只是陸九淵的心學比較粗糙,因為他不注重「事上練」,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道理其實都在心中,只是必須透過在事物上中實踐,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事上練。

 

小偷也有良知

要怎麼證明人人都有良知呢?王陽明在盧陵擔任縣令的時候,有一個小偷,王陽明親自審他,他一副要殺要剮隨便你的態度,王陽明接著說,今天不審啦,今天天氣這麼熱,要不你把上衣脫了吧,小偷説:脫就脫,過了一陣子後,王陽明就說:天氣熱,要不全脫了吧,最後只剩下一條內褲,王陽明說連內褲也脫了吧,小偷説:“不方便,不方便!”王陽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内褲吗?看来你還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呀!”

 

格物致知

王陽明則提出「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有一次,王陽明遇到了一個想要賣農地給他的老頭,王陽明認為他的地不值錢也不需要,就拿了幾毛錢打發了老頭。在後來王陽明和弟子在山裡面遊玩,心上是何等的坦蕩,沒有任何善惡,這就是無善無惡心之體,弟子告訴了之前賣他的老農那塊地是塊好地,王陽明馬上起了懊悔之心,覺得當初怎麼沒有買下,這就是有善有惡意之動,但王陽明突然覺得不對,這是私慾,這是惡的,這就是良知告訴他的,因為良知能辯善惡,這就是知善知惡是良知,當他發現後他不對後,他就開始沉默不語,這就是為善去惡是格物。從上可以得知,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指以良知格去不好的物。


知行合一

 

提及王陽明最常聽到的就是知行合一,要怎麼去做到知行合一,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770519z 的頭像
    z770519z

    相信閱讀

    z770519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