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我對於歐洲的歷史總是覺得一團亂,日耳曼人、希臘人,基督教、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大概就是一堆名詞,比較不容易去搞清楚彼此之間的關係,但是這本書幫助我建立了一個大架構,之後當我讀到不同的部份的時候,可以比較容易往這個架構長出來,慢慢把整個歐洲歷史逐漸地建立起來。
第一元素:古希臘
這一本書是一個澳大利亞的教授寫的,通常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都是依照時間的序列去讀的,但把時間序列打破了,把歐洲歷史拆成三個元素讓你去做解讀,首先介紹的是古希臘文明,古希臘文明中誕生了民主、奧運、幾何學的原型,還有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第二元素:日耳曼民族
第二個是日耳曼民族,在羅馬人統治歐洲四百多年後,日耳曼民族漸漸地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他們不是將他們的文化加在歐洲的土地上,接受了羅馬人的文化。
第三元素:基督教
第三個是基督教,羅馬人跟希臘人本來是信奉很多個神,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成為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從此羅馬帝國變成了基督宗教的天下,甚至在羅馬帝國滅亡後,教會還能倖存下來,就像一個獨立政府一樣,這同時也讓希臘跟羅馬的知識保留了下來。
君士坦丁大帝為什麼會推崇基督教
這邊在岔個題外話, 君士坦丁大帝為什麼會推崇基督教,主要的原因是西元198年卡拉卡拉皇帝開放了公民權給所有羅馬帝國的人(古希臘時期公民權是只有對於在雅典誕生的人民才有公民權),這一開放,不僅收不到賦稅,更讓他失去了所有羅馬上層階級的人心,對於原本不是羅馬人的人也失去了對羅馬的忠心(沒有誘因了,大家都是羅馬人了),爾後的一百年,上台的22個皇帝都不得好死,君士坦丁大帝就是想利用大家對於基督教的偉大情操,基督教的第一位教皇PETRUS,後來到羅馬弘法的時候,死在了羅馬皇帝尼祿(西元54年)的手下,原本要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他說我不配像耶穌這樣的死法,如果真的要釘,我只能倒著死,就連死的時候情操都是這麼偉大,而且當初基督教有一個規定,如果被羅馬帝國迫害死的,全部都封聖人,君士坦丁大帝就是想用這樣的情操對大家進行思想控制,可是沒想到請神容易送神難,從此之後基督教漸漸地踩在了羅馬帝國的頭上。
西羅馬帝國為什麼會滅亡
西羅馬帝國為什麼會滅亡,日耳曼侵犯西羅馬帝國的時候,只想佔領土地跟安家落戶,他們願意承認羅馬帝國的統治權,可是在西元400年後,太多人佔領了土地,羅馬帝國之所以會走到盡頭,是因為疆土已經所剩無幾了,沒有領土可以統治了,公元476年 羅馬皇帝就這樣銷聲匿跡,也沒有引起任何的抗爭。
以上這三個元素的融合後,希臘人的知識就成了基督教的教義,日耳曼民族就變成了基督教的騎士
基督教腐敗後產生的改革
剛剛提到在羅馬帝國滅亡後,教會倖存下來,就像一個獨立政府一樣,在這一千年來,羅馬教廷的勢力越來越龐大,同時也越來越腐敗。人們也漸漸發現知識就是知識,不是宗教的工具,或是說大家並不是為了宗教而服務。
文藝獨立於宗教:文藝復興(14-17世紀)
信仰獨立於教會:宗教改革(16-17世紀)
科學獨立於宗教:科學革命(16-19世紀)
人權獨立於宗教:啟蒙運動(17-18世紀)
民族精神脫離宗教:浪漫主義(18-19世紀)
文藝復興是中世紀世界的第一個大衝擊,動機大致上是要改變中世紀社會逐漸嚴重的腐敗,不是將古羅馬原樣重現,反而是加入新思考和檢討,所做不同的新型態文化變革,其中也包含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和承接。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是第二個,這回是對基督教會的直接衝擊,發起人馬丁路德認為你要信神不需要透過教會,你可以透過妳自己直接跟聖經跟神去做對話,為什麼要透過教會,於是他將整個聖經翻譯成德文等多種語言。
科學革命不但促成近代科學的興起,而且改變了人們的思考方式,產生新的宇宙觀,形成近代思想的基礎,不在是所有的東西都圍著教會轉。
啟蒙時代不同於過往以基督教神學權威為主作為知識權威與傳統教條,而是相信理性並敢於求知,認為科學和藝術的知識的理性發展可以改進人類生活。
最後是浪漫主義,不讓民族精神被宗教所壓抑
由於這些的民主、科學、藝術、人性、民族的解放造成了後來的經濟活動及政治變革
所以產生了後來的工業革命。
這本書很厲害的原因是她讓我對歐洲歷史有了一個大架構,之後當我讀到歐洲歷史的枝末片節,我都可以順著這個架構讓他繼續長下去,更容易理解歐洲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